“扫黄打非”工作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和文化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夯实“扫黄打非”工作基础,统筹推进边境地区“扫黄打非”各项工作,绥芬河市“扫黄打非”办坚持“巡、打、宣、防”相结合,不断完善“扫黄打非”治理模式,通过“三个聚焦”,提升“扫黄打非”工作成效,切实守护祖国北大门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一是聚焦监管赋能,净化市场除隐患。为持续深化推进“扫黄打非”各项工作,市“扫黄打非”办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组长,人大、宣传部、政法委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文旅局、公安局、教育局等2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扫黄打非”工作联席会议,确?!吧ɑ拼蚍恰惫ぷ髀涞绞荡?。不断完善巡查机制、创新巡查举措,采用“线下+线上”双向发力的工作模式,持续发挥“扫黄打非”基层站点“哨点”作用。线下紧抓风险点,在加强日常执法检查力度的同时,常态化开展“清源”“固边”“净网”“秋风”“护苗”专项检查及多部门联查工作。目前,全市2支涵盖278人的“扫黄打非”基层志愿者队伍,每月开展辖区内尤其是校园周边书店、印刷厂、打字复印社等文化市场销售、传播侵权盗版、淫秽低俗、政治性有害出版物、宣传品、信息的线索收集工作。今年以来,共开展常态化巡查27次,检查经营场所140余家次,实现全市“扫黄打非”线索收集工作全覆盖。线上强化网络巡查,成立网络文化巡查组,持续对网络文化环境“吹哨”预警,盯紧新媒体软件、短视频、文学网站等传播渠道,发现网络传播涉黄涉非有害、非法信息立即上报,有力阻断有害信息传播,守护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
二是聚焦宣传促动,特色宣教育民心。基层“扫黄打非”工作站通过宣传栏、网格微信群、志愿者入户等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等各类宣传品500余份,倡议广大群众拒绝盗版、涉黄非法出版物及宣传品,发现销售、私印非法境外出版物及宣传品,造谣、散布不良信息等行为,及时向主管部门举报。村屯基层站点常态化开展“小板凳+微课堂”、快板传唱“扫黄打非”等宣讲活动。结合农村老年人较多的特点,把“口语话”和“书面话”结合起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向村民们介绍什么是“扫黄打非”,加深村民对“扫黄打非”知识的学习。学?!吧ɑ拼蚍恰惫ぷ髡径ㄆ谕ü拔⒖翁谩?、手绘“绿书签”等方式开展“扫黄打非·护苗”宣传,以实际行动护助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三是聚焦机制带动,资源共享促融合。扎实推进“扫黄打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广泛发动群众,扩大线索来源,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不断健全“扫黄打非”网格化管理体系,密织边境地区农村“扫黄打非”工作“1+2+11+N”(绥芬河市+下辖2镇+所辖11村+农村群众)防护网,有效巩固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和宣传阵地。为进一步推进“扫黄打非”基层站点规范化建设、促进“扫黄打非”工作资源共享,市“扫黄打非”办积极推动“扫黄打非”系列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农家书屋等载体深度融合,把分散在条条块块阵地中的人力资源和宣传资源整合起来,定期开展“扫黄打非”进田间、“扫黄打非”文明志愿等寓教于乐的普法宣传活动,呼吁广大群众加入“扫黄打非”群众队伍当中,畅通“扫黄打非”工作“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