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婚育文化提出的背景。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新变化、新特征、新挑战。数据显示,我国平均初婚初育年龄在不断推后延迟,给人口科学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育龄妇女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增长,将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1990年中国女性人口的平均初婚和初育年龄分别为21.6岁和23.8岁,2018年已上升到26.3岁和27.5岁,分别延迟4.7岁和3.7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晚婚晚育已成为难以阻挡的大趋势,人口少子化现象会进一步加剧,“想生不敢生”、“生得起养不起”等诸多问题凸显、压力增加。在婚育文化的层面上,过去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显然已不合时宜,务必要与时俱进,及时回应生育率低迷、出生人口萎缩的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符合人口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予以修订,落实延长产假、生育假期限,实施生育支持措施,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全面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新时代。
二、新型婚育文化的内涵。推动落实这些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倡导和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理念,从观念上转变过来,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那么,新型婚育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破除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构建新型婚育文化。”这些重要论述为构建和倡导新时代婚育观指明了方向。婚育文化指的是长久以来人们在婚姻生育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规范制度,包括婚姻观念、生育行为、地方习俗、宗法制度等,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婚育文化则更人性化,是适应新时期、现阶段的婚育观,是在婚育方面形成的新思想、新风尚。其内涵包括遵循法律规定,树立科学的婚育观念,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实现自身的婚育权利。新型婚育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尊重女性地位、倡导男女平等,建设幸福家庭、降低婚育风险等,既是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文明幸福的大事。
生育具有二重性,包括了内部性和外部性,既是家事又是国事。具体来讲就是:一是适龄婚育,在合适的法定年龄结婚和生育,不要错过生育的最佳时机。从医学角度看,最佳生育年龄段为20-34岁。毫无疑问,越是晚婚晚育,就必然是少生少育,这是不符合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求的。二是自主生育,无论是生育一个、两个还是三个,以及生育间隔都尊重个人,公共机构不得干预生育的权利,这是低生育时代鼓励生育需要坚守的一个底线原则。三是优化生育,低生育时代的生育行为不再是家庭或者个人的私事,同时也是具备人口再生产的社会属性,因此强化国家、社会和政府指导和保障生育的权力和责任是理所当然的。四是不提倡不婚不育和丁克文化,减少甚至杜绝人工流产和大月份堕胎现象,深度倡导生命关怀和开展因果教育。
三、构建新型婚育文化的路径。大力构建新型婚育文化,要从六个方面入手,即重视婚育、积极婚育、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共?;橛臀拿骰橛?。一是重视婚育。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认为婚育只是个人自己的私事,是个人的自由。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是片面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大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婚育只是个人自己的“私事”,而应该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婚育观,走出误区和盲区,让生活更幸福,让人生更出彩。二是积极婚育。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虽然有婚育的心愿,但在综合考虑自身时间精力、经济能力、工作压力之后,便没有了动力。事实上,家庭和社会有许多支持婚育的力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化解育龄青年在婚育上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拒绝婚育、逃避婚育、消极婚育都是不应该提倡的。三是适龄婚育。目前国内多地育龄群众的初婚初育年龄已经提高到27岁以上。从医学上看,一般情况下,男性不超过35周岁、女性不超过30周岁都是最佳生育年龄,超过这个年龄人的生育力便呈现下降趋势,生育的风险就会增加。适龄婚育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模式,是应该尊崇的、科学的、社会的行为方式。在我国育龄青年平均初婚初育年龄明显推迟的背景下,应倡导育龄青年适龄婚育,充分利用好最佳生育年龄,体验幸福生活,营造家庭氛围。
四是优生优育。“望子成龙”是所有家庭的共同追求。要实现孩子健康、聪明成长,就需要育龄夫妇树立优生优育意识,积极参加政府与社会各界组织的优生优育指导等服务活动。比如,积极参加生殖健康、出生缺陷防控等咨询以及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和诊断等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习惯,不断提升健康素养和体质水平,为婚姻幸福、生育健康宝宝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为人父母者的应有责任。
五是共?;橛?。现实生活中,主张“男主外、女主内”显然已经过时,被社会大众所摒弃。然而,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里,相对于男性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会得到普遍肯定,女性在家里做家务带孩子却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肯定和人格尊重。对此,《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八条规定:“夫妻双方平等享有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共同承担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さ囊逦??!闭庑┠谌荻记康髁朔蚱匏皆诩彝ッ斯餐逯幸驳;橛鹑危没橛嬲晌彝コ稍鼻楦形拷宓男牧楦弁?、事业发展的加油站、自由生活的大舞台。
六是文明婚育。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婚嫁物质化、工具化、庸俗化的不良现象。对此,《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破除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新型婚育文化内容。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文明社会,一定要形成并持续发展高质量的文明生活方式、健康婚育方式,构建体现新时代精神特质和新时代文明要求的新型婚育文化。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希望通过本期分享能帮助大家,特别是年轻朋友对新型婚育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